日本冠军赛!国乒4胜2负,大迪狂救赛点,王楚钦爆发,石洵瑶零封******
北京时间8月7日,2025年WTT日本冠军赛继续进行,今天打响第一个比赛日,目前已经结束了部分比赛,国乒遭遇到一定的挑战,目前取得4胜2负的战绩。
蒯曼3-1战胜金娜英,随后薛飞苦战五局落败,不敌卡尔伯格,首局险胜后,第二局大比分领先没有把握住机会,若能够拿下,整个局面就完全不一样,第四局输了关键分,到决胜局心态崩盘。
卡尔伯格多次在落后局面下顽强追分,长球发球直接得分多次打破薛飞节奏,进攻和中远台对拉实力也很强,通过高质量对拉消耗薛飞体力。作为国乒现役唯一直板选手,技术革新需求迫切,这场比赛反手短板明显体现出来。
王艺迪在非常被动的局面下,强势大逆转,温特打法升级,此次改用防弧胶皮,球路怪异且旋转多变。前两局被动(4-11、5-11):王艺迪对温特的防弧胶皮打法极不适应,接发球慌乱且站位靠后,反手被压制,失误频发。
连扳三局(11-4、11-6、12-10):第三局起,教练马琳指导王艺迪“向前站位、果断出手”,她逐渐适应旋转,通过正手挑打和侧身抢攻夺回主动权。
决胜局惊魂:8-10落后时连救2赛点,利用温特心理波动(两次前三板失误)和自身高质量反拉,以12-10锁定胜局。
温特反手防弧胶皮以“刮、磕”制造旋转,令王艺迪难以判断落点。后期王艺迪紧盯其正手位薄弱环节(正手接球失误率更高),减少反手相持,主动变线调动对手。
王艺迪0-2落后时选择“放手一搏”,减少犹豫;决胜局关键分更冷静,而温特急于终结比赛导致失误增多。
大迪表示:和对手也很久没交手了,前两局完全找不到点,0-2落后之后心态好了一些,决胜局8-10落后就想着再咬一咬,没有放弃。
下一轮对手:印度选手巴特拉(削球手)与华裔选手刘杨子之间的胜者。巴特拉若晋级,将再考验王艺迪应对特殊打法的能力。
王楚钦三局轻取陈垣宇,第一局王楚钦开场连得8分,迅速确立优势;陈垣宇在第三局尝试高抛发球但失误偏多,最终发球下网送出比赛。
陈垣宇在第二局一度追至4-6,第三局尝试反手拧拉直线但失误增多,作为新生代选手,面对王楚钦的强力进攻难以突破防线,目前男单国乒在下半区就只剩下王楚钦一人。
石洵瑶以3-0战胜埃及选手汉娜·高达,三局比分分别为11-2、11-3和11-8,比赛过程呈现一边倒态势,石洵瑶状态出色,火力全开。
高达在比赛中未能有效组织进攻,前两局几乎毫无还手之力,第三局虽稍有起色,但整体仍处于被动,石洵瑶在技战术执行和细节处理上表现更为成熟。
赛后采访中,石洵瑶表示这是她与高达的首次交手,赛前准备充分,能够迅速适应场馆氛围,并强调接下来的比赛会继续一场一场去拼。
羽球为媒 师徒并肩赛场******
“这步跨得不错,手腕再放松点!”赵延昌提醒道。每周工作日中午12时,49岁的师傅赵延昌都会与徒弟陈琳对练一会羽毛球,这样的指导和练习从两年前持续至今。从初次握拍时连球都接不住,到如今能在单位比赛中配合队友拿下奖项,陈琳的羽毛球之路,始终有师父赵延昌的身影。
从“接不住球”到并肩赛场
“刚开始师父给我扔球,我站在原地能把球打飞,要么就是眼睁睁看着球落地。”陈琳笑着回忆初学的窘况。2023年6月,她刚到新岗位负责物料管理,每天和单据、物料打交道,生活十分单调。一次偶然,她看到师父赵延昌和同事们在体育馆打球,白色羽球在空中翻飞,大家腾挪跳跃很有活力,她也想尝试。
“小陈说想试试,我就带带她。”赵延昌笑着说。作为单位里出了名的“运动达人”,他不仅羽毛球技术过硬,足球、游泳也样样精通。面对连握拍姿势都需要纠正的徒弟,赵延昌从最基础的垫球、挥拍教起,每天特意放慢节奏喂球。“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纠正几十遍,师父很有耐心。”陈琳说,半年后第一次连续接住十个球时,她激动极了。
2024年4月,入列仅11个月的陈琳跟着师父参加单位比赛。站在赛场的她手心冒汗:“看到别人扣杀那么猛,我都想躲。”是赵延昌拍着她的肩说:“别怕,就当平时练球,师父在呢。”最终队伍拿到奖项,捧着证书的陈琳一个劲说“全靠队友”,赵延昌却补充:“小陈的网前小球进步特别大,关键分顶得住。”
球场上的传承与默契
陈琳记得,2023年刚打球时一桶球70多元,现在涨到110元到130元,加上每月拉线费,对工薪族是笔不小的开支。“师父总说‘别省球钱,多练才正经’,有时会悄悄给我塞几桶球。”陈琳说。
赵延昌的细心不止于练球。去年夏天,同事们想中午加练,他发现场地地胶磨损,担心大家受伤,便利用午休自己动手换新。陈琳说,现在每天中午,单位的排球场上总少不了人,那是去年他们拿了内部比赛冠军后带来的风气。“场地是师父换的,规则是师父教的,连站位都是师父排的。”
这种亦师亦友的默契,在球场上化作无需多言的配合。打混双时,赵延昌在后场强攻,陈琳在网前封网,一个眼神,便知对方要传球还是扣杀。“师父杀球特别猛,但总会留着劲儿,怕我接不住。”陈琳说,师父不仅是球场上的老师,更像家里的长辈。
运动中的热爱与成长
因为热爱打羽毛球,赵延昌还带动了自己的儿子。赵延昌从2012年开始打球,如今已是主力。“年轻时跟同学踢足球,后来改打羽毛球,没想到一坚持十几年。”他记得刚开始对着教学光碟练步伐,现在不仅自己打,儿子4岁时,他便每天带着儿子打,“孩子中考体育满分,跟从小打球练体能分不开。”如今,他的儿子已上了大学,加入了学校的羽毛球社团。
都快五十了,怎么还这么拼?他笑着指着场上:“你看这些年轻人多有活力,跟他们在一起,我觉得自己才三十岁。”球场上,赵延昌的声音再次传来,“小陈,再来一组扣杀练习!”白色羽球再次腾空,传递着一份对运动的执着与热爱。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文/图
责任编辑:王旭伟
来源: 兰州晚报